台湾媒体人引领你认识真正的美国人跟美国文化
Roberto(我老公)最喜欢跟朋友吹嘘,他的台湾老婆,也就是我,在厄瓜多曾经吃了一整个羊头汤当早餐,还跟对方形容,如何羊眼睛、羊舌头、羊耳朵都漂浮在汤中,可清楚辨视,我通常会加一句:「气管最好吃,软中带一点脆的口感。」Roberto看到他的美国同胞听得目瞪口呆,他就很得意。他都忘了,我在吃的时候,他不但一口都没法吃,连在旁边看都受不了,要坐到隔壁桌,说味道太重。
诸如此类,我吃得津津有味,Roberto 却看到快吐的经验,我们真的太多了。
有一次,Roberto 跟我说,他从没看过他的食物还活着时的样子。他当然知道牛有长角,猪有四条腿,只不过没见过他真正吃下肚的那一只牛或猪生前的长相。我们当时住在纽约,我跟他说此事好解决,在我们台侨聚集的法拉盛就有卖活杀鸡的店。
找了个周末我便带他到活杀鸡店买鸡。一进店里,几百只鸡分散在约莫几十个笼子里,鸡声震耳,红白绿黑,任君挑选。我们对鸡的知识很少,随便挑了两只看来精神抖擞的白毛鸡,一公一母,指给工作人员看,工作人员便走到鸡笼的另一面准备抓鸡。就在那等待的两三分钟里,Roberto 逗着鸡玩,跟我说他已经给他们取了名字了,公的叫亨利,母的叫贝琪。当时我脑里正忙着盘算,待会儿是要烤鸡还是三杯鸡,听他给鸡命名,也不怎么在意,只觉得他很无聊。
没多久,工作人员抓了鸡,到后面我们看不到的区域去处理,20分钟后,两只光溜溜的全鸡就已经装在精美的包装袋里交给我们。回到家,我特地用美式做法,烤了个全鸡,上了餐桌,我正在赞叹,今日这鸡肥美多汁,我又烤得皮一点都没破,油亮光滑,真是好鸡一只。切了鸡胸给Roberto,等着他赞美,没想到他语带颤抖地说:「这是亨利还是贝琪?」他当晚真的又没吃鸡,只吃了鸡旁边的马铃薯泥。
有一阵子,我以为是Roberto 很难搞。但久了以后发现,我老公已经算不错的了。比如全鱼他是没问题的,但很多老美是看到鱼眼睛,这道菜就谢谢再联络。Roberto 一位女医生同事,一年要去七、八个国家旅行,但说她第一次到菲律宾时,饿了两天,因为餐餐都有全鱼,但她只要一看到鱼眼睛就吃不下,一直到第三天实在饿到受不了才开始吃。
我想起多年前,有次与一位美国年轻女生聊起她的台湾行,她说她最惊悚的一次经验,就是被带去吃麻辣锅,锅中放了鸭血。她问朋友那是什么?朋友跟她说是豆腐,她吃了两口总觉得不对头,又问了一次,这次朋友诚实相告,此乃鸭血,女朋友说她当场在餐桌上便哭了出来,我听了这故事,当然是当场就笑了出来。
有朋友问我,跟老美讲这些,难道不担心这些老美朋友会觉得我很野蛮很落后。一点也不。因为我是真心诚意认为,什么都吃的我,才是进步。2004年英国主厨Fergus Henderson 写了一本书《全兽吃法:从鼻子吃到尾巴》(The Whole Beast: Nose to Tail Eating),书中描述一只猪的各个部位可以怎么烹调。此书因被美国著名美食节目主持人Anthony Bourdain 大力推荐,在美国声名大噪。
一时之间,从鼻子吃到尾巴成为流行名词,在美国饮食界蔚为风气,很多餐厅都特别开发相关的菜单,吸引美国饕客上门。因为实在太过流行,所以我还特地去找了这类餐厅做报导。可是我在报导时实在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,几条香肠也拿出来说嘴。我们中国人早就一条猪充分利用。我回台湾下飞机第一餐,通常就是巷子口的米粉汤,再点上大肠、猪肝连、猪心、猪肺...在十多个小时的飞机餐后,你知道猪头皮有多好吃吗?
我当然看过老美给我的斜眼。在厄瓜多时,我缠着导游带我去买基多最好吃的烤天竺鼠,我在地摊买到之后,全团只有我老公为表示对我的支持吃了一只鼠腿,其他团员便围观看我吃,我当时感觉自已有点像熊猫表演。大概表演得不错,有几位团员便自己也去买了来吃。有一位六十多岁的退休女法官刚开始就是一副很嫌恶的表情。她在早些的旅程里已跟我表达过,她认为吃鱼翅是很野蛮很不环保的行为。她不了解我们这些人为什么不能吃得「正常」一点,一定要吃得那么珍禽异兽?
我跟她晓以大义,要知道印第安人已吃天竺鼠吃了几千年,跟我们吃牛吃猪的历史一样长,对他们来讲,吃天竺鼠很「正常」。而且天竺鼠又不是濒临绝种动物,为何吃不得?老美一条牛只吃牛排,其他部位全部丢掉,才不环保,要知道畜牧业是地球暖化最重要的元凶之一,如果要吃牛,就要珍珍重重地把每一部位都吃掉。至于鱼翅,我完全同意她该禁掉,能吃的东西那么多,干嘛一定要吃快绝种的动物?像我这种什么都吃,连虫都可以吃的,才叫真正环保。
女法官被我说得一愣一愣,后来真的被我说服,就咬了我的手中的天竺鼠一口。我跟女法官后来成为好朋友,但她跟我强调,天竺鼠就那一回,绝不可能重演了。我心里想,除非我再去南美洲,不然还真难重演,当时应该多吃个两只的。
书籍简介__买枪,养马,呼大麻–范琪斐的美国时间
书名:买枪,养马,呼大麻──范琪斐的美国时间
作者:范琪斐
出版社:时报文化
出版日期:2016年03月04日
【著名资深驻美特派记者范琪斐,在美国的零时差贴身采访第一手报导】
最近十年大麻开始翻身时,这些酷奶酷爷们想起年轻时的美好时光,大多对大麻合法化非常支持,也成为休闲大麻的主力消费群。这意外促成美国隔世代的交流,加强了爷爷奶奶与孙子辈的感情,现在孙子们去探望袓父母的诱因大很多,因为Nana(袓母的暱称)有大麻。
一个生活在纽约二十多年的台湾媒体人,长期观察台美两地文化差异,要用最轻松诙谐的笔,引领你认识真正的美国人跟美国文化,保证前所未闻,拍案叫绝。
- 上一篇:台湾金酒董事长强调是来为全体员工和县民服务
- 下一篇:细谈台湾包裹邮寄的方式经验